發表于:2024-04-11 09:00
關注經濟,常聽到產業轉移、企業外遷。
黃奇帆認為,產業轉移是“自然規律”。
實際上,背后呈現了投資軌跡,而招商引資是促成產業轉移的主動模式。
產業升級迭代,地區騰籠換鳥,鏈條結構優化,生產力在空間上轉移,從而推動了區域發展。
從根本上說,產業轉移是市場選擇,不應該也不可能由政府決定。
產業轉移到哪個地方去,主要考驗區域產業承接力與市場吸引力。
01 企業為何跳出去
在市場恒定下,決定企業投資因素主要有:效率驅動和成本驅動。
梯度越高的產業,越在乎效率驅動,成本驅動次之。反之,梯度越低的產業,越在乎成本驅動,效率驅動次之。
顧名思義,效率驅動是指產品生產效率越快越好。這類企業,一般所處的產業梯度比較高。
若產業轉移的話,必然去往勞動力適配,基本配套完善,供應鏈健全的地方。
對于高端制造業而言,加快生產效率,壓縮生產周期,成為提升利潤空間的重點。
在宏觀上,產業轉移由于資源稟賦或市場供給需求條件的變化,引起產業在空間上移動。
放在微觀,可以理解為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轉移過程。從招商工作中看,就是為了提高企業搬遷效率,且減少遷移次數。
舉個例子,為什么成渝區域,能吃下沿海的電子產業鏈呢?
答案,就在于電子制造業是中高端產業,講究的是效率驅動。
我們服務過四川郫都智慧科技園,園區去化在去年就接近尾聲,精準導入電子信息企業,增強了產業鏈韌性。
以“產業的配角,配套的主角”為導向,讓“半小時”配套圈越來越完善,電子信息企業轉移,正是看重“鄰里化布局”。
放在成渝經濟圈,電子制造業供應鏈都能在區域內找到。
四川長虹,基本都聽說過,除了軍工和家電,消費電子產品也有。以前,長虹搞電視時,早搭建了從顯示屏到電池的供應鏈,只需稍微切換下產線,就能為智能機和平板提供零部件。
這樣看,供應鏈苛雜冗余的中高端制造業,所有生產流程能在同一個區域內完成。
意味著,物流路徑省了時間,產品配套也銜接快了,自然成本相對就節約了。
產業承接地,一般以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為核心,形成跨區域優勢互補、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。
對企業來說,主要考慮遷移地的因素有:自身發展階段是否適合、當地及周邊市場容量、產業配套完善程度、招工用工成本等。
如今,通過在廣州、深圳等珠三角地市設立的“反向飛地”,以前稀缺的資源,正流向粵東粵西粵北。
一家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三維建模設備研發初創公司,將在汕尾產業化落地。
一家業內知名的游戲手柄、電子手表研發生產企業,將在河源龍川投資建廠。
一家招不到合適人才,廣州設立公司招人的清遠企業,短時間招到電商人才。
這樣一來,粵東粵西粵北企業在“反向飛地”設立的“科創中心”,能夠推動存量企業轉型升級。
而吸引“飛入地”科創項目孵化并落地,則能有效培育新興產業的增量,帶動科創成色更足的新產業和新質生產力在粵東粵西粵北布局。
現階段,產業轉移以正向飛地、反向飛地和資源互換三種模式,推動各類項目的落地實施。
02 承接好產業轉移
產業轉移,是市場主導下資源再配置和政府政策推動雙重作用的結果。
承接好產業轉移,首先要厘清“承”與“接”之間的關系。
承,即在下面接受,托著。這就要求,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有基礎與載體托著,能否接得住轉移產業。
接,即連成一體。這就意味,承接轉移產業與本地產業有機連成一體,不能承而不接,貽誤發展機會。
在承接產業轉移中,如果說“承”是基礎,“接”是手段,那么“融”則是目的。具體來說,讓轉移產業和本地產業“融”在一起。
產業轉移背后是科技創新資源、人力資本、產業配套、營商環境的協同配合,如果各地方這塊是完備的,承接能力自然就足。
對于招商引資,新方式迭代,為了解決企業核心問題、引進龍頭企業、實現高附加值產業集群化發展。
前幾年,由于環保要求,珠三角不允許印刷業野蠻生產。
毫無疑問,要不就是提高環保處理標準,要不就是遷移到其他區域。
從印刷企業角度看,廣州是印刷業的聚集地,遠離這里生意難免不好做。如果到粵西那邊,運輸成本、時間精力,難以接受。
若佛山有園區,整體達到排放標準,可以承接印刷企業,結果就是招引企業全搬遷過去,最后與本地產業相結合。
黃奇帆還提到,在經濟熱度高的時候,不同體量的項目充分,沿海和內陸、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可以各取所需。
但在新常態下,有效供給的工商產品、工商項目沒那么多了,區域間互相招商引資的方式也會遇到阻力。
同時,真正好的企業,更關注全產業鏈結合和未來發展,成本式招商、粗放式招商都不是最實用和有效的辦法。
區域招商不能光指望產業轉移,優秀企業的爭奪越來越激烈,但招商引資仍處在數據孤島狀態,信息壁壘讓招商引資難以精準高效。
在此背景下,招商引資需要改變策略,決策者需意識到,了解最新趨勢,找準產業定位;促進產業融合,布局錯位協作發展;洞察產業需求,實現精準招商;推動產業迭代,引領高質量發展。
這是拋給所有地方的問題,也是我們十五年如一日關注招商引資的原因。
03 傳統產業不低端
不知不覺,傳統產業成為“姥姥不疼、舅舅不愛”的角色。
由于諸多因素,政府通過環保、搬遷等手段淘汰“落后產能”,讓傳統產業“抬不起頭”了。
漸漸地,“傳統產業”被定義為“低端產業”。
提到招商引資,大多數地方不是瞄準“高精尖”,就是多少得與“智能化”沾點邊。
但是,傳統產業是高端產業的基石。換句話說,基于傳統行業做改造升級是最好的捷徑。
反過來說,拋棄傳統行業,另起爐灶發展產業,大多數地方難以成功。
說到這,先分享一個真實招商案例:
之前,有個地方新建了家居產業園,招商方向上傾向于智能家居類的企業。
對于傳統家居企業,并沒有得到重視。有個項目,主要用于生產實木家具、板式家具等商品。
剛推薦給政府,就被婉拒了,大概就是認為企業生產比較低端。其實不然,這個企業只是傳統企業,傳統不等同于低端。
經過不斷引導、溝通地方政府,最后結果是項目入駐了。投產之后,卻成了地方的龍頭企業。
如今,企業規模很大,在工業制造的批量生產環節,基本上都是機器人在干活,實現了黑燈工廠。
足以說明,沒有落后的產業,只有落后的環節,產業升級是必然的。
就政府而言,傳統產業優勢地位,不僅不能喪失,還要通過轉型升級進一步鞏固提升。
尤其,高端產業要利潤、要市場,就必須和中低端產業結合起來,形成全面且完善的綜合性產業鏈和供應鏈。
有些地方,不是忙著解決低端產業的發展問題,而是想盡辦法把他們遷出去,認為這是困擾地方產業高端化的頑疾。
這些城市,沒想過是否有能力將“高端產業”做起來?是否具備產業基礎?有沒有市場?
只要定政策,企業就來了?只要“高端產業”,供應商哪里來?剩下人口的就業問題,如何解決?
此外,還有城市更是圍繞“高端產業”,相繼出臺一系列招商引資政策,按照現在形勢,去哪里快速招到對應的企業?
作為地方政府,在產業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推動企業發展,引導產業轉型升級,而不是直接下場做裁判,“紅牌”送走他們認定的“低端產業”。
各地方發展,自上而下都要了解產業發展規律,清楚地方發展產業優勢,在保障完善產業鏈的基礎上,再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。
最重要的,還可以將目光從如何引入龍頭企業,轉變為如何培育一批龍頭企業。
產業轉移,不是搬遷落地的一瞬間,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,需要周到細致的全周期服務。
相關文章